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
个人估值的多层含义
在讲需求定律之前,我们先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这个概念叫“个人估值”,什么是个人估值呢?根据阿尔钦的定义:“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,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。”
倒过来,我们也可以说:“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,是他卖掉这件物品所必须得到的其他商品的最低数量。”
个人估值这个定义,虽然简单——为了得到一件商品,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最大数量——但它有好几层含义。
概念:
第一,它是个人的,不是集体的;
第二,它是主观的,不是客观的;
第三,它是由行动支撑的,不是凭空的愿望。
只有个人才有行动能力
第一层,个人估值是个人的估值,不是集体的估值。集体不会感受,不会思考,也不会评估,做出个人估值判断的一定是个人。我们要知道集体不会做任何的事情,机构也不会做任何的事情,学校、机关、民族都不会做任何的事情。我们所说的,我们口头上喜欢说的哪个集体、哪个机构、哪个组织做的什么事情,其实最后都是个人做的。
所有价值与估值都起源于个人
第二层,它是主观的,绝对主观的。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估值,如果没有了人,世界上的财富就没有价值,价值都是人赋予的。
这一点是经济学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。许多经济学家还特意写过文章,或者在他们著作的开头就声明,他们是“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者”。首先,他们的研究从个人主义开始,所有的个人估值、所有的价值起源于个人。其次,这些价值都是主观的判断,从这样的起点开始他们的研究。这叫“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”
个人行动都是可观察可记录的
第三层,个人估值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的,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来计算的。这是以行动为基础的,而这些行动是可以观察到的。这一点很重要。
你看它有两面性,第一,个人估值是个人的判断;第二,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愿望,不是你空想的愿望,而是你以一种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,是外人可以观察、可以衡量、可以刻画、可以计算的。这一点也非常重要。
比方说,我们喜欢问,你觉得这位女孩漂亮不漂亮啊?好多人说,漂亮不漂亮,那完全是主观的判断,见仁见智。没错,经济学讲的首先是主观的判断,但是外人可不可以衡量,到底这个女孩漂亮不漂亮?
当然也可以。我们到街上看看,那些珠宝广告选的是哪位明星,这位明星的漂亮就是公认的漂亮。因为珠宝商不会随便选一位路人来做珠宝广告,他一定会选一位大家公认的美女来做珠宝广告。
实际上,一个特定的社会,在一个特定的时期,他们认为什么样才叫美,外人是可以评判的,可以观察的,可以记录的。
又比如说,人对于什么是舒适,看上去是一个主观的判断。当然,这确实是一个主观的判断,但是你看看世界上所有大众化的五星级酒店,里面的席梦思床、灯光、气味、设施都是高度一致的,因为其实大多数人,对于什么是舒适有共同的感受。
如果你说人的体验是千奇百怪的话,那理论上,你应该看到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五星级酒店,有些五星级酒店是有席梦思床的,有些只提供木板床,有些是有抽水马桶的,有些是完全没有的,但实际上你找不到这样的五星级酒店。
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区别
关于个人估值的应用很广,我今天先着重讲一点,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跟“客观价值论”之间的区别。我们以前学过所谓的客观价值论,它的意思是说,所有世界上的物品,都有客观的、内在的、本质的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,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本质的、客观的价值上下波动的一个现象。
而今天我说的,是所有的物品,它没有什么本身内在的价值,只有人对它的判断,人觉得它有价值,它就有价值。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怎么比较?哪一种才对咱们理解这个世界更有帮助、更好用?
客观价值论能解释的现象,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
我们来比较客观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,它们之间至少有三个区别: 第一,凡是客观价值论能够解释的现象,主观价值论,或者说个人估值这个概念也能解释。 比方说一辆名贵的跑车,它里面是不是凝聚的贵金属比较多一点?它凝聚的技术含量比较多一点?它凝聚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多一点?是的,所以它比较名贵。 如果你觉得客观价值论能解释这个车为什么贵,那么通过个人估值,或者通过主观价值论这个概念,也能解释:那就是人们喜欢它,人们看重它,所以它就比较贵。
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,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
第二,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,个人估值、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。
比方说,一个明星,花几秒钟喝一瓶矿泉水拍下来的广告,它值很多钱。薛老师也喝矿泉水,拍下来的视频,就不值钱。这两段视频里面凝聚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是差不多的,但市场价格却相差非常大。这一点客观价值论没办法解释,但是个人估值、主观价值论就能解释。因为人们看重的是明星的效应,因为明星短缺,普通的薛老师、普通的经济学老师不短缺。
比方说一张家庭老照片,也不外乎是一张照片,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珍贵呢?对有些人来说,它就是一张普通的照片呢?这从客观价值论上看,它得不到解释。但是从主观价值论上看就很清楚,因为人们看重它、觉得它有价值,它就有价值。
我还记得,在20世纪80年代初,经济学家张五常他说当时中国有两个姓邓的人最红,一个是老邓:邓小平;一个是小邓:邓丽君。
邓丽君为什么重要呢?因为邓丽君现象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客观价值论的看法。邓丽君吃的跟别人吃的没多大差别,用的跟别人用的没多大差别,她的嗓音跟别人的嗓音从物理学上来看、从声波上来看没多大差别,但只要人们喜欢她,她就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。这是客观价值论觉得挺为难,而主观价值论能够轻而易举解释的现象。
客观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的两个区别:第一是客观价值论能解释的,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;第二是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,主观价值论,或者说个人估值这个概念也能解释。
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
第三个区别,是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根据客观价值论,你只要在一件商品里面花了努力,付出了劳动,这件商品就具有价值。
但是主观价值论不这么看,主观价值论认为,你花不花时间、用了多少心思、花了多大的投资,这本身并不重要,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把它卖出去,你能不能适销对路,有没有人需要你生产的产品。
就这么一点区别,形成了计划经济体系和商品经济体系的重要区别。
计划经济体系里面,人是按照工分算的,你只要工作了,只要努力了,你就创造了财富;但是在商品经济里面,那是结果导向、需求导向,如果你生产的产品没人要,那么不管你投入多少资源,花费多少劳动,它也是不值钱的。所以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,减少浪费。
音乐是否好听有没有客观标准?
这个礼拜我们还讨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,就是“个人主义的主观价值论”。
我们说所有关于价值的评判,都是由个人主观作出的,但是他们的评判是可以观察到的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前两天我也全程看了罗振宇和罗永浩的《长谈》,当中他们讲到,手机到底好看不好看其实有客观的标准。我非常同意这样的看法,因为人的品位最后是有生理基础的。
比方说,我自己对白色的日光灯就很敏感,觉得这种惨白的灯光简直不可以忍受。但这是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呢?你去看看好的酒店,五星级的酒店,你就找不到一盏发出这种惨白光线的灯,它的灯光都是黄色的、温暖的。
同样我也觉得,音乐是不是好听,其实也有客观的标准。虽然音乐风格、音乐形式多种多样,每一位作曲家其实都是兼任创作者和鉴赏者的。他一方面有创作的能力,能够想象出很多的旋律;但他们同时也是鉴赏者,对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进行评判。
这两种能力,有些人都很强,有些人一个强一个弱。但是没有例外,他们都是很好的鉴赏者。比方说,莫扎特就两者都很强,他写出来的就是好听的。但贝多芬、勃拉姆斯他们可能不能一下子就把好的音乐写出来,但是写来写去,最后他们根据他们的评判,能够发表的都是好听的。
人们为什么送礼而不送钱?
这里我顺便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经济学问题,就是人为什么要互相送礼而不送钱。你看,很多礼物都是花钱买的,那为什么人们不直接送钱呢?送了钱以后,那个收礼的人不是有更大的自由度,可以爱买什么就买什么吗?
送礼而不送钱,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也能给出很多很好的解释。
我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,给我的专栏主编小娴买小礼物。这点小礼物,它的市场价值其实挺高的,因为小娴真的要请人在德国给它买一点小礼物,那个运送费用可高了。但是对我来说呢,就是举手之劳,所以是我个人估值不高的东西送给她,让她觉得挺有价值的。这是送礼不送钱的一个原因,顺手方便。
你看有很多大公司,在赈灾的时候他们不是给钱,而是给他们公司的产品,这也是因为比较顺手的缘故。
当然送礼还有别的原因,其实也是自私的,比方说你想要人家记住你。
我到美国读博士的时候,我心里面就非常感激那位录取我的老师。因为我当时的一份成绩单就怎么都寄不到学校,所以我的申请根本就不被考虑,最后是这位老师网开一面,他说他们可以先考虑我的申请,但是到我入学的时候,如果你还不能提供这份材料,那我就不能入学。
他给了我这个机会,非常感谢他,所以去美国的时候,我就带了一幅画。这幅画的价值大概三四百块人民币的样子。但是我算了一下,它超过40美元,太贵了,不能送给老师,因为有收买老师的嫌疑。
一般我们都不给老师送任何礼物,这位老师时不时会请同学到他家里吃饭,同学们作为回报,会买一盒巧克力或者买一张明信片,甚至买一瓶酒,但是价值都不超过20块美元,一般十来块美元的样子,做个意思。我那幅画40美元太贵了。
我是时隔五年之后,已经毕业了,才把这幅画送给老师的。当然,为什么送画而不送钱呢?我是希望过好多年以后,到他家里面,还能看到我的画挂在他的客厅里,而不是反过来问他,老师我当时给你那50美元,还在你钱包里吗?
送礼而不送钱可能还有其他功能。
有一位叫苏珊·伍德沃德(Susan Woodward )的女经济学家,她发现一个现象,就是在家庭主妇常看的杂志里面,经常有给男人用的各种修理工具的广告,原因是什么?
原因是家庭主妇喜欢给她丈夫买各种修理工具,买了这些修理工具,男人就会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修理东西,不会到处乱跑了。
边际收益
钻石与水的故事
我先来问你,你们家里有钻石,有矿泉水,是钻石给你带来的幸福大还是矿泉水给你带来的幸福大?
这个问题不好回答。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,是经济学鼻祖亚当·斯密,他问道:“水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水的价格却非常低。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,一点用处都没有,但是钻石却非常贵,这是为什么?”
要回答这个问题,就必须用到边际的概念。
何谓边际
边际就是“新增”带来的“新增”,这就是边际的概念。
边际成本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,所要新增的成本叫边际成本;边际收入是多卖一个产品,你能够新增的收入叫边际收入;边际产量是你多增加一份投入,所能够多获得的产量叫边际产量;边际效用是你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,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叫边际效用。新增带来的新增就叫边际。
我们在消耗产品的时候,我们在吃馒头的时候,馒头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。这句话什么意思?这句话的意思是,你吃第一口馒头,这口馒头给你带来的效用很高,第二口馒头它给你带来的新增的效用就会少一点,第三口又再少一点,一步一步地减下去,这叫边际效用递减。
美国的罗斯福总统,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4届的总统。当他第四次当选总统以后,有位记者就来问他:“第四次当选总统是什么感受?”罗斯福没有当场回答他的问题,而是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。
吃第一块三明治的时候,这位记者觉得这可是殊荣啊,真是了不起,面子真大;第二块的时候他觉得已经感觉平平了;第三块的时候,他已经很难咽下去了。
然后罗斯福把第四块三明治放到这位记者的面前,他说:“你把这第四块三明治吃下去,你刚才问我的问题,我就不用回答了,你自己会有亲身感受。”
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。
其他任何一个例子都是这样的。你养猪,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你给这只猪喂饲料,多喂一点,它长的肉就多一点,再多喂,再多一点肉;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个点,你再加饲料的话,它身体就会生病;再加,它也不会长肉,最后它会死掉。
喝酒也是这样,第一口酒我们觉得挺辣的不好喝,第二口酒、第三口酒慢慢喝顺了,每一口酒喝下去你得到的边际收益在递增,但是总有那么一点,你再往下喝,你的体验就开始下降,你就会越喝越难受,最后会喝醉。
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趋同
我们同时要知道,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是一个成对的概念。我们吃馒头,馒头带给我们的效用在递减,但与此同时,我们每吃一块馒头,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。比方说你要为馒头付钱,这时候边际效用递减,它减到某个程度,边际效用就会低过你为馒头所付的价格。这时候你就会停止买馒头,停止吃馒头。
换句话说,当你吃馒头的边际效用,高于你为多吃一个馒头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的时候,你会继续吃馒头。但是倒过来,如果你为馒头所付的边际成本,高于馒头带给你的边际效用的话,你就要减少吃馒头。
也就是说,人们会朝着边际平衡的方向迈进,边际收益要尽量等于边际成本。
这是关于边际的第二个概念。你明白了这两点,咱们就可以回答,一开始我问你的问题:到底是水带给你的幸福高,还是钻石带给你的幸福高。
当然,亚当·斯密说的没错,水才是我们真正的必需品。事实上,整个过程是这样的。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,所以当我们有钱的时候,我们花的第一个铜板用来买水,因为它是必需品;第二个铜板,也还是买水,因为我们太需要水了;第三个铜板,还是买水;第四个还是买水,第一千个铜板,咱们还是买水。这时候水带给我们的边际收益怎么样?
在下降,下降到一定程度,假设说到第一千个铜板的时候,边际上带给我们的收益已经相当低了。这时候,我们会动一个念头,说第一千零一个铜板,咱们能不能换一个花样,买一点点钻石?
那一个铜板给我们买来的一点点的钻石,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虚荣心。于是咱们就把第一千零一个铜板用来买钻石。也就是说,在边际上你们家的水和你们家的钻石,给你带来的幸福是一样的。
你没有想到吧?你的回答可能是说水比钻石更重要,或者说钻石比水重要。你可能没想过,合理的答案,是它们在边际上给你的回报是一样的。
你想想,如果不一样会怎么样?如果第一千零一个铜板,你觉得还是需要多喝水,你会怎么做?你会继续买水,不会买钻石。倒过来,如果第999个铜板,你已经觉得买钻石更值得的时候,你就会用它来买钻石。
你在一个一个铜板花出去的时候,你在追求一件事情,就是水带给你的边际收益,要跟钻石带给你的边际收益相等。
也就是说,我们怎么才能保证,我们有限的铜板能带来最大的效用呢?办法就是我们一个一个铜板花出去的时候,要确保它永远花在边际效用最大的那个产品上面。
如果是水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更大,我们就在水上面花钱,直到水的边际效用跌到跟钻石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一样为止,到那一步,我们就开始把铜板转向购买钻石。
每个人都是边际平衡的高手
我们把这个图景再扩大一点。我们举目看过去,我们身上的所有的财物,我们所进行的所有的活动,我们跟所有不同的人打交道,所花的时间,实际上每一个活动每一件商品,它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都是一样的。
如果不一样会怎么样?如果不一样的话,我们就会作出调整。所以我问你,你爱薛老师的“得到”专栏更多,还是爱你的家人更多?
经济学的回答是:在边际上,你对这两者的爱是一样的。当然你很爱你的家人,所以你花很多时间跟他们在一起,但是由于你花的时间多了,所以跟他们待在一起所带给你的边际效用就开始递减,减到一定的程度,你就会想,“如果我腾出10分钟时间来听薛老师的专栏,而不是跟家人待在一块的话,我得到的收益会更大”,这时候你就打开了你的手机,开始听薛老师的专栏。
所以在边际上,你对这个专栏的爱,跟你对家人的爱是一样的,有意思吧!
经济学挺重要的,如果你是个在校学生,你应不应该在经济学这门课上拿个100分?如果你在经济学上努力地拿100分,我就说你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学生,为什么?
因为你要花时间的地方太多了,在经济学这门课上,你从60分变成80分是相对容易的,80分变成90分那就更难了。因为边际成本在增加,而边际效用在递减。你提高的只不过是几分,你的学习总分,除了经济学这门课,还有好多门课。最后,当你从99分到100分的时候,你要花的努力非常的大,而这些努力带给你的边际收益却非常的低。
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。也就是说,他应该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、有限的精力,在他所可能涉及的所有领域、所有活动、所有选项当中,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,来分配他所有的时间、金钱、精力和其他资源,从而使他的总收入达到最大。
边际概念才能指导对未来的行动
我们永远要盯住边际,边际就是新增的新增。跟盯住边际相对的,那是盯住平均值和总量。平均值和总量,不是我们关心的,我们关心的是边际。
我口袋里面还有一块钱,这一块钱是拿来买水,还是拿来买钻石呢?我们做这个决定的时候,不是根据我们已经喝了多少水,水的总量;我们家里有多少钻石,钻石的总量。过去已经花了多少钱在喝水上不重要,过去已经花了多少钱在钻石上不重要,总量、平均量不重要。我们关注的是,现在手上的这一块钱,到底应该继续用来喝水,还是再买一点钻石。
我们关心的,是对未来行动的指导,而只有边际的概念,才能指导我们对未来的行动。平均的概念、总量的概念,对指导未来的行动没有帮助。
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喜欢讨论人性善恶
很多哲学家、社会学家喜欢讨论一个问题,人本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,经济学家不关心这个问题。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,讨论的其实是平均量和总量的概念。
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是,如果条件变化,人的行为会朝着哪个方向变化。一个人原来是多么善良或者多么不善良,这一点我们不关心,这是过去的总量或者平均量。
经济学家关心的是,如果条件变化,如果这个人饿了两三天,他人性不善良的一方面,会不会多暴露出来一点呢?如果社会对良好行为的赞许和奖励增加了,那么他人性当中善的一面,又会不会多表现出来一点呢?经济学家关心这样的问题。
人情究竟淡薄还是不淡薄?经济学家不关心这个问题。他们关心的是,如果时间成本高一点,那么人情是不是就会淡薄一点,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数会不会就简化一点?
你在一个很少见到陌生人的乡村里面问路,和在一个大城市的地铁站里面问路,别人对你的耐心程度有没有区别?这是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。
这是为什么平均和总量并不重要,而应该盯住边际的意义。
边际平衡: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
我们先讲了边际的概念,在边际概念的基础上,我们有边际平衡的概念。也就是我们手上拿着有限的资源,把它投到哪一种用途上面去、从事哪一种活动,取决于哪一种活动带给我们的边际收益更大。
我们要追求的,是我们手上的有限的资源,在每一种不同的资源或者每一种不同的活动上面,带给我们的边际收入要均衡。
我们口袋里面的每一块钱,都是我们拥有的资源,它能用在不同的用途上,各种不同的用途都能给我们带来收益,那么到底这块钱应该用在哪呢?我们首先把它用在给我们回报最高的那种用途上面去。
我们点菜的时候,点一个菜不够我们点两个,两个不够我们点三个,当然这时这顿饭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就一点一点下降了。下降到某个程度,我们觉得再多一盘菜给我们的收益,比不上我们付出的这一块钱,那么我们就停止点菜了。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概念。
所以我们一般说,每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,我们所获得的总效用是最高的。
自助餐为什么流行
但你要注意,这里面有一个小的例外,较真地说,我们吃的自助餐,那就是一个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的反面案例。
你看自助餐跟点菜不一样:点菜是多吃一份多给一份钱,自助餐是你给完钱以后,再怎么吃都不用再付钱的。这时候,你吃自助餐的话,就不会在你认为不值得再多花一份钱的时候停下来,因为你不需要再花钱了。这时候你会一直吃,吃到你完全不想再吃的时候才停下来。
这是两个不同的点。前面那个点是比较早的,你觉得不值得再花多一份钱来吃的时候,那是一个早一点的时间点;而如果你不需要为多吃一口而付任何代价的话,你就会一直吃,直到多吃一口你自己得到的效用是负的、是痛苦那一点为止,那是一个晚一点的时间点。
所以,从“边际效用应该等于边际成本”的概念来看,自助餐这种形式对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。那我们怎么解释自助餐这种形式,在世界上还那么流行呢?
这时候,我们就得把其他的一些因素考虑在内,比方说点菜缺乏灵活性,比方说餐厅要监督顾客到底吃了几口,监督成本也太大了。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,自助餐的安排也是合理的。
强者越强的趋势不会永远继续下去
“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这句话有道理吗?或者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,这种趋势会永远继续下去吗?”
强者不会无止境地发展,因为使强者变强的那些因素,带来的效益是会边际递减的,是会回归的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禀赋,它的边际收益是永远上升的。这个道理我小时候就懂。
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,我们小时候玩的“斗兽棋”:猫比老鼠强,狗比猫强,老虎又比狗强,狮子更强,最后最强的是大象,但是大象会被谁征服?被老鼠征服。
这是个循环,身体越庞大,它的缺点也会逐渐显露出来,边际收益总有下降的时候。
皮凯蒂的《21世纪资本论》
有人提到皮凯蒂的《21世纪资本论》,说这就证明“资本带来的收益会持续增加”。但这本书本身,就提供了反例,他的书的内容就表明:亚洲正在崛起。今天欧洲和美国操心的,就是他们的劳动者相对变穷了,而同时我们都知道,亚洲的劳动者变富裕了。过去上百年来,欧美才是资本的代表,但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,边际收益就递减,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就递增。
如果资本本身就具有“越集聚就越增长”的属性,也就是“2的平方, 加2的平方,再加2的平方(即12),一定比不上2+2+2之和的平方(即36)多”的话,那么人类早就把所有企业整合为一家企业,把所有资本集中到一个人手里,而社会财富已经达到无限了。然而,看来世界并不是这样的。
需求第一定律
需求第一定律的内容是说:“无论何时何地,价格提高,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,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,需求量就会增加。”
需求曲线
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横坐标需求量就减少;当价格下降,横坐标需求量就增加。这就是需求第一定律。
从马歇尔开始的一个传统:在需求曲线上,纵坐标用的是价格,其实可以把它理解为,它才是自变量,横坐标需求量是一个因变量。也就是说,当价格发生变化的时候,需求量会发生变化。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点。
需求与需求量存在重要区别
第二点非常重要,就是我们要区分需求和需求量之间的区别。好多人,包括很多的经济学者,他们都没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,时不时他们就混淆。你不能够混淆这两个概念:需求量和需求。
在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,它刻画的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。也就是说,当价格发生变化,需求量所发生的变化,这是它每一个点所代表的含义。这些点,整个需求曲线上面的所有的点,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需求曲线。
这条需求曲线对应的,是一组关于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,这整条曲线被称之为一个需求函数,或者一个需求表,或者简单地说是一种需求。
整条曲线是一个需求函数,或者需求表,或者简单地称之为需求。而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叫需求量,也就是说,一个点对应的是一个量,需求量。整条曲线对应的是一种需求。
那么在经济学里面,一条需求曲线或者一个需求,它刻画的是:当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。
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变化:
一种是需求曲线本身不动,我们沿着这条不动的需求曲线滑动,需求曲线上面的每一个点代表其他条件不变,只有当价格变化的时候,需求量的相对变化。
另外一种变化,是整条需求曲线发生平移,发生转动,位置发生变化,这表示其他的因素、其他的条件发生了变化。
下面哪种情况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。我说的是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,不是需求量。
1秃子的收入增加,会不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?
2帽子的价格上升,会不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?
3护理头发的成本上升,会不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?
4重归单身生活,会不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?
5假发的价格下降,会不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?
答案是前面4种情况都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。只有假发的价格下降,不会改变对假发的需求,它改变的只是对假发的需求量。也就是最后一条,假发的价格发生变化,它是沿着一条不变的需求曲线上下滑动。
其他的4种情况:
第一,秃子的收入增加,他的财富发生了变化,他对假发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。这时候,他对假发的需求曲线就会发生移动;
第二,帽子的价格上升,帽子是假发的替代品,这时候帽子贵了,他对假发的需求曲线,也会发生变动,也会发生移动;
第三,护理头发的成本上升,道理是一样的,这时候他对假发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,假发的需求曲线也会发生移动;
第四,重归单身生活,这时候他更要美了,他更要出去约会了,他对假发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。
只有最后一点,假发的价格下降不会使他对假发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,而只是在同一条不变的需求曲线上面滑动。所以,什么时候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面滑动,什么时候要移动需求曲线,理解起来并不难。
其他任何条件都不变,只有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,我们用滑动来表现;当价格以外的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,我们就得平移需求曲线。
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
比方说,玻璃做的项链一般人要的很少,但如果是钻石项链,我们买的更多,是不是社会上有一些商品,我们是喜欢越贵越买的呢?那越贵越买,是不是得用一条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来表现啊?
那我给你讲一个有趣的故事。我经常说,如果按照地区来划分的话,我觉得经济学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是香港。为什么呢?因为张五常曾经在香港当过18年的高中考大学的经济学试题的出题人,所以一般的中学生只要修过经济学这门课,就能回答这个问题,到底需求曲线有没有向上的。
有一次,我们有几个朋友坐在一块聊天,其中一位就说:“世界上其实是有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的,因为存在着越贵越买的行为。玻璃的项链,人们买得很少,钻石的项链人们买得很多。”
这时候我们当中的一位女孩,她是在香港读过高中的,她也不是什么经济学家,就读过高中。她脱口而出:“那都不是同一条Curve。”她的意思是,那不是同一条曲线。玻璃所代表的是一条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,而钻石代表的是另外一条位置更高,但仍然是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。
股票市场也是这个含义。当股价上升,人们愿意多买一只股票的时候,经济学家怎么来描述?这并不是一条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,而是一条位置更高,但仍然是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。
它的含义是什么呢?是人们对这只股票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变化,这只股票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产品,但是如果购买的代价更低,那么人们还是愿意买更多。
供应曲线
当价格很低的时候,需求量横坐标就很高;价格逐渐上升,需求量就逐渐减少;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,需求量就萎缩成为零。
那你会问,如果价格再进一步上升,需求量是多少?这个图就跑到了第二象限,需求量是个负的了。
也就是说,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需求量就是负的。
负的需求量是什么意思?负的需求量,意思就是说需求变成了供给。所以你看图里面那条虚线,就是第二象限里面的虚线。其实,它就是一个供给,你把它镜像的折返回来,折到第一象限里面去,它其实就是一条供应曲线。
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这话是说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,它取决于市场价格。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的时候,你是个需求者,你要买入,你要消费;但是当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的时候,你对它的需求量就逐步减少;当这个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,你就停止购买,停止消费;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,你就从需求者变成了供给者。
价格上升,需求者可变供给者
我给你举个例子。好几年前,我有一位经济学同行,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个帖子:
“今天早晨从北京北五环仰山桥去河北廊坊开会,接连询问了9辆出租车,没有一辆车愿意去,一共70公里的路程,条件是一不打里程表,二要三百元钱,三要50%的回程空驶费,合计要450元钱;空驶费有这么算的吗?只好愤然取车自驾去了。”
我的这位经济学同行还发出感慨:“对于有些人来说,如果灵魂的表坏了,单靠提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”
我看了他的帖子,就转发并做了一个评论。我说,你这个例子很生动,恰恰说明了价格的重要性。
第一,当价格提高到450块钱的时候,原来你是个需求者,现在变成了供给者。我可以想见,如果价格不仅仅是450块钱,是4600块钱的时候,你可能就不当经济学老师了,去当出租车司机了。
第二,如果连续九位司机都不肯接活,恰恰说明这条路线的定价系统出了问题,因为概率上你很难连续找到九个跟金钱过不去的傻瓜。出租车司机出来,他不就是要赚钱吗,他不就是要提供服务吗?他怎么会不干呢?
那我们可以断定恰恰是定价系统出了问题,而不是什么人的灵魂出了问题。
说起需求者随着价格的上升会变成供给者这一点,我还想起我当年到美国读书的时候,给我提供住房的就是一对年轻的夫妇,他们都是音乐家,刚买了房,但是他们自己不住,提供给外来的学生。那是为什么?那不就是因为价格比较高,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享受来为别人提供服务吗?
“消费者剩余”改称为“交易者剩余”
讲到需求曲线,我们还得讲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,叫“剩余”,或者叫“消费者剩余”。
你看这条需求曲线,曲线上任何一个点,都代表一个人对这件商品在这个单位上面的个人估值,也就是说,他愿意为了获得这个单位的服务所愿意付出的最大的代价,最多的其他商品。
但是你要知道,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,跟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有很大的差距。
比方说,在我的冰箱里面,有各种各样的食物,有冰激凌、水果、蔬菜,还有肉类,假设它们的总价是三百块钱。这时候忽然停电了,没有了电,里面的食物都会坏掉,三百块钱,眼看就会付诸东流了。这时候如果有人跟我说,他愿意给我提供电,那我愿意付多少钱呢?
1块钱我愿意付、2块也可以、10块、100块、200块,250块我都愿意付。因为冰箱里面的食物值300块钱,所以只要电价不高于300块钱,我都愿意支付。但实际上我们每天支付的电价是多少呢?大概就是一度电一块钱左右。
为了保住冰箱里的食物,你愿意花300块钱,但你实际上每天所付的电费也就是一两块钱。这一两块钱跟300块钱之间的差距叫剩余。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消费各种各样的商品所享受到的剩余是巨大的。
同样,生产者和商品的提供者,他们也享受很大的剩余。
你想想,发电厂卖给你一度电几毛钱,但实际上如果价格再低一点,他们也愿意卖,所以他们也享受了他们对电的个人估值和电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,他们也享受了剩余。
这当中的剩余,到底应该归谁所有呢?我们通常的名字叫“消费者剩余”,这个名字容易产生误导,让人以为这当中的剩余是属于消费者的,而如果生产者占有了这个剩余,就不地道。
但实际上,我们知道,这个剩余也就是消费者的个人估值,和他们实际上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距,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产生的。
没有消费者的估值,就不会有剩余;但是如果没有生产者生产和提供,那也不存在这个剩余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“消费者剩余”是容易产生误导的。我的建议是把他们称之为“交易剩余”,只要有交易,买卖双方就都能够享受到无中生有的效用。
菜农的需求曲线
假如你是个菜农,如果市场上的菜价上升了,那么你对蔬菜的需求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?
这是两条曲线,一条是市场上一般人对蔬菜的需求曲线,当蔬菜的价格上升,其他的因素不变,蔬菜的需求量就会下降。但这时候菜农是个例外,因为他的财富状况明显受到他卖蔬菜的收入的影响。蔬菜贵了,他卖的更好了,收入增加了,财富状况发生了变化。也就是说,他自己的需求曲线发生了移动。这是另外一条需求曲线,他变得有钱了。所以不论在哪个价位上面,它的需求量都上升了。
菜农的问题的重点,在于理解什么时候是沿着需求曲线滑动,什么时候是需求曲线发生移动。菜价变化对一般人的影响,只是使他们在不变的需求曲线上滑动,而对菜农的影响,则是使他的需求曲线发生了移动。